查看原文
其他

崇威耀德

Emily 思迪爱逛博物馆
2024-11-26
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武备文物,基本为清代宫廷遗留下来。
武器装备包括:盔甲、
弓矢、刀剑、马具等多种类,大多是皇帝的御用品,及一些皇室成员及侍卫兵丁所用。其种类丰富,制作精良,兼具礼仪性、实用性、艺术性,为了解和研究清代典章制度、宫廷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



2022年7月22日,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联袂推出《崇威耀德——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》。展览从故宫博物院上万件武备藏品中挑选出不同材质、不同工艺、不同种类的一百五十三件精品。

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宫廷文物,多角度、全方位地反映了清代武备的状况,以期令观众对当时“以武立国”“以德治国”的思想理念有着更直观、更形象的认知。


展览共分大单元:“礼遇天地”“神锋握胜”“宝冶凝涛”,分别对应礼仪、战争、艺术与武备的关系,展现金戈铁马的历史气象与锐意进取的精神格局,如此大规模的武备文物专题展,境内尚属首例。



01
清宫武备

故宫的武备院,最早源自明朝的兵仗局,它曾是明朝的“武器研发中心”。掌管制造兵器、盔甲、弓箭等,另有火药司,制作火药,也归这里管。明末在东北对后金的宁远战斗中所用火器就有出自这里的。


今天的地安门东大街路北“地安门东”,从清朝到现在,这里基本上一直是为各种学校所用。以前这里叫“兵将局胡同”,原名“兵仗局胡同”,因明朝的“兵仗局”在此设厂而得名。



备对清朝而言,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。因为清朝开国就是以骑射闻名,马上定天下的一个民族。开国以来的几代皇帝都展示出了卓越的尚武文化,对安邦治国具有深远意义。


回顾努尔哈赤创立了“出则为兵,入则为民”的八旗制度,皇太极开创大阅之制。顺治皇帝则把“国语骑射”奉为祖制,完善大阅制度,规定行围狩猎。


·清 乾隆 训守冠服骑射碑(局部)。©北京故宫博物院


康熙皇帝逐渐接受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,即强调“以武立国”同时也发展“以德治国”。乾隆皇帝则命人编辑《皇朝礼器图式》将礼仪和武备融合。并且命令造办处打造出“天地人”系列刀剑。



清朝对“五礼”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在武备上。所谓“五礼”指的就是以吉礼敬鬼神,以凶礼哀邦国,以宾礼亲宾客,以军礼诛不虔,以嘉礼合姻好。


吉礼是最高的,是对天、地、人的祭祀。而“军礼”与武备的关系最为密切,包括了操练、狩猎这两项重要活动。清代的大阅、行围制度即是对军礼的继承,也是通过此举倡导骑射,检阅八旗军旅的训练情况。



此次展览的主标题“崇威耀德”出自故宫博物院所藏道光皇帝戎装像。而武备,即武器装备,清宫武备则是特指清代宫廷收藏的皇帝御用、官用的军事器械,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皇帝钦定制作、收藏的精品。

·清 沈振麟《旻宁耀德崇威图像》。©北京故宫博物院



02
礼遇天地

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,从周代起就确定了礼仪的基本结构。古人将“礼”划分为五类,称为“五礼”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中记载:“周公救乱,弘制斯文,以吉礼敬鬼神,以凶礼哀邦国,以宾礼亲宾客,以军礼诛不虔,以嘉礼合姻好,谓之五礼。”


中国一向被誉为礼仪之邦,清代对“礼”的传承也体现在武备上。


在以骑射立国、尚武定天下的清代,大阅之日,场面极为盛大。皇帝从南苑行宫至晾鹰台,御黄幄,稍事休息后,身着铠甲,腰悬撒袋、宝刀,手握马鞭,纵马至武场

·清 郎世宁 《乾隆皇帝大阅图》卷(局部)。©故宫博物院

此时大阅正式开始,八旗军队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布阵、骑射、火炮、鸟枪等技艺,让皇帝一一检阅军事装备及武功。据载,一场大阅中仅参加的步兵、骑兵、炮兵等就有18771之多,兵种有前锋营、护军营、骁骑营、火器营等。

《乾隆大阅图》中郎世宁为乾隆帝所绘大阅时乘马阅兵的模样,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乾隆形象之一。


展览的第一部分“礼遇天地”中,特别展示了一套八旗盔甲。这是乾隆帝为了检阅八旗军队制作,大阅空间气势磅礴,威武壮观,在顶部,更有源自清代武备文物的飞虎纹样,观众可以可以一睹清代习武练兵的壮观景象。


乾隆帝也有相当人性化的一面,为了体恤八旗士兵,“不致苦累兵丁”,他曾下令制造了不用铁叶的棉甲一万余副,以备大阅合操之用。故宫博物院库存的八旗盔甲,基本都来自这一时期。


两套白缎盔甲、青缎盔甲为八旗校尉盔甲,这是当时八旗下级军官的军服。盔由牛皮制成,外髹黑漆,上饰铜镀金箍,缨管铜镀金,状如葫芦形,垂有红色璎穗。承作盔甲的是苏州织造局,所用材料比八旗兵丁盔甲更好,且要多制作两袖。


清代八旗盔甲则是杭州制造局制作,此次展出的八套为乾隆二十一年(1756)专门为训练以及检阅打造的棉甲,而非上战场时所着。


对于马背上夺天下的满族来说,马鞍就如同金银一般贵重,所以,清帝所用的马鞍往往用料华贵、制作精良,它们甚至可作为公主下嫁的聘礼,有时也作为奖赏给将士的无上光荣。


现存于故宫的御用马鞍,属于乾隆帝的数量最多,也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先进的工艺与珍贵材料。展览中的两件,一件为木镶嵌松石乾隆帝御用马鞍,另一件则是木黑漆嵌牙花纹乾隆帝御用马鞍


八旗制度是清代相当重要的制度之一。日常无论训练、奖惩、驻防等,都有严格的规定与要求,武备亦统一制作,严格配比。
具体而言,八旗分为左右两翼。左翼是镶黄旗、正白旗、镶白旗、正蓝旗,右翼则是正黄旗、正红旗、镶红旗、镶蓝旗。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,护军统领一人。这枚银虎纽即当时左右翼前锋统领所用之印。


而对于宫廷门卫、警卫等,也有着相当严格的规章制度。展览中可见的“合符”,就相当于如今的出门证——紫禁城四门白天由御林军把守,夜间任何人不得出入。夜间急需出入者,就得凭 “合符”方可放行。




--- 神锋 ---


清代对五礼的继承和发展亦体现在武备上,乾隆年间编纂的《皇朝礼器图式》规定了帝王在不同礼仪中所使用的武备样式。作为五礼中等级最高的吉礼,是对天、地、人的祭祀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乾隆皇帝钦定“神锋”为吉礼随侍佩刀。


·清 冷鉴、黄门等《皇朝礼器图册》。©故宫博物院


“神锋”虽名为刀,但其造型完全按照剑的风格打造,制作时乾隆皇帝点明 “不要刀尖子要剑尖子”。遗憾的是,这把用于清代最高等级祭祀的御用之物,目前保存于法国军事博物馆中,难见其真容。

·皇帝吉礼随侍佩刀。©巴黎军事博物馆


而“小神锋”,则是同年乾隆皇帝根据吉礼随侍“神锋”佩刀而特意仿制的。《天咫偶闻》中记载:“御前有刀曰小神锋,长二尺余,与神枪皆置御座旁。每驾出,则以侍卫一人负之而行。”实际上,文献中提到的“小神锋”一共有两把,目前都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。

·清 乾隆 鲨鱼皮嵌宝石柄鋄金鞘神锋剑。©故宫博物院


乾隆皇帝御用“小神锋”是乾隆十五年仿照皇帝吉礼随侍佩刀“神锋”而特别打造的。很长一段时间,人们都将这把“小神锋”视为清代吉礼祭祀规定的佩刀。直到有人在法国军事博物馆中见到了真正的“神锋”刀,这一认识才得到更正。



乾隆皇帝下旨命内务府造办处打造的两把“小神锋”和吉礼所用的“神锋”相比,只在刀身长度和宝石的镶嵌上略有区别。


乾隆皇帝对这两把“小神锋”十分重视,制造过程中命专人监看,从绘制纸样到制作木样,从刀鞘到刀刃再到刀柄,所有细节乾隆本人都提出了要求。最终,历时一年多,两把“小神锋”制作完成,一把柄上镶珊瑚、青金石、松石,一把镶珍珠、红蓝宝石。



此次展出的这把“小神锋”,柄上镶嵌珊瑚、青金石、松石,从使用程度上来看,似乎更为常用。它全长63厘米,宽8厘米,刃钢质,前锐,背衔金龙。近柄处一面错银铭文“神锋”,另一面为“乾隆年制”。銎为如意形银盘,柄木质,外蒙白鲨鱼皮,末八楞形,系明黄丝绦带。銎及柄部遍饰规则形状的红珊瑚、绿松石和青金石。鞘木质,蒙绿鲨鱼皮,配琫、珌。鞘缘以鋄金缠枝纹银叶包饰,中镶长条鋄金网纹饰件。琫、珌皆嵌红珊瑚、绿松石和青金石装饰。鞘系黄绦带一根,以为佩持之用。


无论是“神锋”还是“小神锋”,它们的装具风格均区别于传统刀剑,而与金川地区的藏刀风格相似。在钦定制作“神锋”佩刀的前一年,乾隆皇帝几经波折终于取得了第一次金川之战的胜利。


此役中,朝廷损兵折将,举步维艰,乾隆皇帝还下令斩杀了两名封疆大吏。显然,乾隆皇帝仿照金川藏刀风格制作吉礼随侍佩刀,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,另一方面也是对上天感恩戴德的表现。


敬天法祖,协和万邦。清宫武备文物,不单是古人智慧和财富的表现,更承载了众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




--- 箭矢 ---


皇帝御用的箭袋也按等级分为几种。《左传》记载:“櫜鞬,盛放弓失之器。”櫜以受箭,鞬以受弓。根据不同场合,御用櫜鞬可分为皇帝吉礼随侍櫜鞬、大阅櫜鞬、行围櫜鞬、随侍櫜鞬等。

此次展出的为吉礼时所用櫜鞬,极为精美。吉礼祭祀时,皇帝身着吉服,佩戴吉礼随侍櫜鞬。櫜中插放箭矢10支:皇帝吉礼随侍鈚箭7支、哨箭2支,骲箭1支。

展览从故宫收藏的近一万支箭中,甄选了三十余支造型、用途各异的箭矢。依照其功能分为吉礼、大阅、狩猎所用,按照箭的类型又分为鈚箭、骲箭、哨箭等等。其中狩猎的箭支包括射熊、射虎、射狼、射鹿、射兔、射鸭、射鱼等,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。



更难得的是,每种箭的材质、形状、用途都有文献记载作为参考依据,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每种箭支的差别,同文字记载进行对比,感受满族人对于箭支的重视。



乾隆皇帝对狩猎的重视不亚于康熙皇帝,他常告诫子孙:“弓矢乃八旗之旧俗,而神武实万世之家风”,让后代勿忘“国语骑射”。

这满满一盒木弹匣,每一颗都记录着乾隆帝当年的“战绩”——他曾将自己狩猎成功后所使用的每一颗铅弹都保存了起来,并详细记录了狩猎的日期、猎物的名称、所用的火枪等信息。


03
神锋握胜

第二部分的手绘切片板,6米余高、17米余宽、30余米进深,共6层,营造出古代行军打仗的场景,仿若连环画式层层铺陈开来。这些手绘画面灵感源自《平定两金川战图册》《平定廓尔喀战图册》等多幅古画。在这里可以看到真人大小的骑兵、步兵、火枪手、战马等,既有行军艰难也有营地思乡,观众身临其境,仿佛在现场如行军般看展。



‍--- 遏必隆腰刀 ---


作为清宫武备的明星展品,遏必隆腰刀因其自身的故事性被人熟知。该刀以人名命名,是清朝外戚大臣遏必隆所使用的宝刀。


遏必隆是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一,其余三位大臣为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鳌拜。遏必隆(?~1674年),钮祜禄氏,满洲镶黄旗人。清朝外戚大臣,清太祖努尔哈赤外孙,“开国五大臣”额亦都第十六子,母为和硕公主穆库什,其女为康熙皇帝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。遏必隆腰刀正是因为遏必隆而得名,最早使用这把刀的也正是遏必隆本人。


“遏必隆腰刀”,刀身钢质,锋锐。木柄,上缠绦丝带。刀鞘木质,外蒙绿鲨鱼皮,铁箍提梁。外裹紫红布套,附一牙牌。牌上一面刻“遏必隆玲珑刀一,乾隆十三年赐经略大学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过”,另一面刻“神锋握胜”和“咸丰”朱印。


·清 木柄鲨鱼皮鞘腰刀。©故宫博物院


康熙初年,遏必隆与鳌拜、索尼、苏克萨哈同为四大辅政大臣,后被册封一等公加太师衔,风光无限。康熙十二年,遏必隆病故,其刀被收入宫中。



乾隆时期,被贮藏七十余年的遏必隆刀以“尚方宝剑”的身份再次问世。是时,朝廷与金川土司爆发了第一次战争,被乾隆皇帝推崇至极的遏必隆之孙——军机大臣、保和殿大学士讷亲,以统帅身份奔赴战场,但他却因贻误战机兵败,被定以“误国之罪”。



乾隆皇帝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,并赐遏必隆刀。乾隆十四年,为警示众将,乾隆帝命傅恒用此刀将讷亲正法。以祖传之刀取孙儿之命,乾隆皇帝的果敢刚毅以及取胜的决心,足以震慑三军。其结果如史载:“众皆悚惧,每遇战伐,无不致命疆场,罔敢怀苟安之念也。”最终,乾隆皇帝以此刀立威,取得了金川之战的胜利。


·清 徐扬 《平定两金川战图册》。©故宫博物院


咸丰元年,洪秀全于广西金田村起义,宣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。朝廷委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去往前线督军。咸丰皇帝担心赛尚阿性格仁慈软弱,特别赐他遏必隆刀,告诫他如有违背军令者可先斩后奏。



同时,皇帝希望他能用这把刀像傅恒在金川之战中一样,扭转战局,“神锋握胜”。但事与愿违,赛尚阿出师后不久就因统帅不利被革职问罪。咸丰皇帝一气之下,将遏必隆腰刀深藏清宫内不再示人。


“遏必隆腰刀”正是因其所赋的传奇历史故事,而被誉为大清“尚方宝剑”,作为大清王朝繁盛与衰落的见证,经过百年风雨,存留于世。




--- 土尔扈特部腰刀 ---


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献给乾隆皇帝的腰刀,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。乾隆三十六年一月(1771),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17万部众踏上重返祖国的征途,临走前他们烧掉自己的住所,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。长途万里,历经艰险,最终只有不到一半人成功抵达。


乾隆皇帝听闻,为之震撼,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,写下多篇御制诗文,将这一壮举称为“不可不记之事”。面对邻国要求交还土尔扈特部众的威胁,乾隆皇帝也曾霸气回应:“或以兵戈,或守和好,我天朝惟视尔之自取而已。”




--- 廓尔喀刀 ---


“水断蛟龙薄析兕,光连星斗气如虹。”这是乾隆皇帝在御制《题廓尔喀贡刀六韵》中对廓尔喀进贡之刀的评价。廓尔喀是清代对今天尼泊尔一带的称呼。


在雍正时期,清廷与廓尔喀保持着封贡关系,其后中断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),经过两次战役,廓尔喀向清廷称臣,成为清朝属国,双方建立友好往来的封贡关系。


廓尔喀以铸刀闻名,本次展览将要展出的6把廓尔喀刀中,有2把腰刀均是首次出展。同时,包括腰刀、左插刀、云头刀、手叉刀在内所有清宫收藏的廓尔喀刀型都将集体亮相,让观众一饱眼福。





04
宝冶凝涛

清代,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,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兵器,尤其是尚武的乾隆皇帝。



他要求内务府造办处“按名色做刀、剑各三十把,每十把要一样,共六个样子并装修,俱做样呈览,准时再做。”

·清 乾隆 玉雕花柄金桃皮鞘章威腰刀。©故宫博物院

从乾隆十三年(1748),造办处的工匠们开始着手设计,图样敲定后,木作制作木样,玉作负责玉把,枪炮处制作刀刃,皮作制作皮签……众多作坊共同合作,反反复复修改,直至乾隆二十二年(1757)才终于完成交付。

·清 乾隆 玉雕花柄金桃皮鞘涌泉腰刀。©故宫博物院

这第一批共制刀、剑共六十把,长度在三尺左右,重约23两至31两之间;第二批交付于乾隆四十四年(1779),第三批于乾隆五十八年(1793)完成,第四批则于乾隆六十年(1795)完成,这几批每把均重十八两,长度、造型、款识等与第一批基本相同。

·清 乾隆 木柄金桃皮鞘掣电腰刀。©故宫博物院

刃底部近銎处镶嵌有金、银、铜三丝相间的图案,一面有隶书“天”“地”“人”一至三十的编号,下方则是如意形开光和委角长方套环,外有刀名等;另一面则有隶书“乾隆年制”款识,下绘有与每把刀剑名字相符的图案。



这批刀剑刀鞘均为木制,拼合成“人”字纹的是外面所蒙的金桃皮。这是一种表面红黑、内里金光闪闪的桃树枝条皮,如同在木制外又髹了一层金漆,可用作武器装饰。


清代史料记载:“内府缠弓矢金桃皮,出齐齐哈尔城东诸山,树高二三尺,皮赤黑,而里如泥金,故名金桃皮,其实不结桃也。岁折春枝入贡。”人们相信金桃皮可避恶驱邪,乾隆选择以金桃皮为刀鞘装饰,或许也有威震八方之祈愿在其中。


还有一部分刀剑刀鞘外蒙的是红、绿鲨鱼皮。欧阳修曾写到:“鱼皮装贴香木鞘,黄白间杂鍮与铜。”鲨鱼皮上有密密麻麻的粗砂状颗粒,经过加工后可髹以各种颜色。最初,乾隆皇帝不知这是何物,便称之“红子儿皮”“绿子儿皮”。


刀柄,有的为木质缠丝带,还有的以整块玉石打造而成,并镶嵌宝石,有着浓厚的痕都斯坦风格,多作卷首状。



乾隆二十二年(1757),由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盛装宝剑天、地、人楠木箱计6只,箱面分别标有“天上”、“天下”;“地上”、“地下”;“人上”、“人下”字样,每只剑箱均长121.5厘米、宽35厘米、高21.5厘米,宝剑箱底支架高22.5厘米,箱内盛装5把宝剑。所谓“天上”即为“天字一号”至“天字五号”;“天下”即为“天字六号”至“天字十号”。




--- “太阿”腰刀 ---

作为乾隆“天地人”系列刀剑中唯一一把黑漆鞘腰刀,“太阿”原本计划放在第三单元“宝冶凝涛”与其他“天地人”刀剑一起展示。



但故宫博物院专家在查阅档案时,发现乾隆皇帝命内务府造办处打造“太阿”腰刀时,即打算将其在大阅时佩带使用。经文物医院专家们的精心修复,“太阿”腰刀才得以完美地呈现。


·清乾隆 木柄黑漆金银丝鞘太阿腰刀。©故宫博物院


除了这批有计划制造的刀剑之外,乾隆帝在位其间,还制造了其他精巧别致的刀剑。它们有的饰有精美的玉柄,又或镶嵌有斑斓华丽的珠宝,极具赏玩价值。






延伸阅读:

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——发现中医之美

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——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

内蒙古文物菁华展——长城内外皆故乡

山西古代文明精粹——华夏之华

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——富贵长春

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——福寿文化

故宫敦煌特展——敦行故远

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——云想衣裳

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——文明的万花筒

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——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

故宫陶瓷馆——故宫博物院陶瓷馆

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——万年永宝

明代服饰文化展——衣冠大成

噩国青铜器精粹——汉淮传奇

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——异彩纷呈

古罗马文明展——意大利之源





◇ 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嘉德艺术中心、故宫博物院、故宫教育

◇ 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
- End -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思迪爱逛博物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